根据教育部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,北京市对有关考试招生进行调整。其中,语文科目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,第一题为微写作,第二题为作文题。
北京率先将“微写作”列入语文高考试题,让不少其他地方的考生羡慕不已。在笔者看来,对“微写作”入高考用不着“喜大普奔”(网络用语,是“喜闻乐见、大快人心、普天同庆、奔走相告”的缩略形式)。
因为,“微写作”本身就不成熟,具有局限性。虽然“微写作”越来越受人们欢迎,但它毕竟是微博时代的浮躁产物。现在很多“微写作”形式趋于一致,篇幅短小,内容零碎,且时常有错字、错句、错语法现象发生,结构更是经不起推敲。如此“微写作”根本算不上什么文章。高考考“微写作”,应该着眼于“微”,而落脚于“写作”。如果简单地以“微”为考评标准或者重“微”轻“写”,还是考评不出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。
笔者以为,“微写作”也是未来文体发展的一种趋势,但有关方面要积极引导和规范。这并非要束缚学生的思维,而是要求学生从“微”处着眼,“大”处落笔,让文章短小精悍、言近旨远、耐人寻味。如果只重视微小”而忽视内容,推崇快餐式的“微写作”,对学生徒有害而无益——写作切忌浮躁、肤浅,流于形式。
微写作发端于微博,利用这个平台写作微型文学作品。而微作文,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,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,可以是应用文也可以是说明性、议论性的文段。从2010年起,随着微博的崛起,网友的作文也成了140字以内的"微作文"。微写作,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