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答案
一、本文许多地方,采用了“对比”的方法写景,从而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的鲜明、生动。
例1:“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,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。一般庙宇的塑像,往往不是平板,就是怪诞,造型偶尔美的,又不象中国人,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、亲切。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,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。”
这里把七真祠的“小童”和“老人”的塑像与一般庙宇中的塑像进行对比,显示出了七真祠塑像的高度艺术成就。
例2:“仰起头来朝西望,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,随风摆动,想来头面人物近了看,隔着辽阔的山沟,走不过去。”“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,紧贴桥后,我们不提防,几乎和它撞个正着。水面有两三丈宽,离地不高,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,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,口沫喷的老远。”
这里,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瀑布:一种细长飘忽,可望而不可即;一种宽短而有声势,飞沫四溅,近在咫尺。两相对照,生动形象地显现了泰山瀑布的“秀美”与“壮美”,给人以鲜明的印象。
二、
⒈这段文字由六句话组成。第一句总写“吸翠霞而夭矫”的松树给人的“崇高”的感受。第二、三、四、五句,或写松树争天夺日的雄姿;或写望穿秋水的情态;或写殷勤待人的仪容,或写怡然自乐的风度。第六句写松树给人的“主人翁”感。由此推之,这个语段,分三层为好:第一层写松树给人的“崇高”的感受。第二层写姿态迥异的松树,为作者展开想象引发情思。第三层写松树给人的“主人翁”感。可见,这一个语段,在写作上是一种总--分--总的关系。总的部分概括事物本质,分的部分具体描写能反映事物特征的景物。
⒉在这段景物描写中,作者分别运用了“引用”、“拟人”、“比喻”、“排比”等修辞手法。
⒊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以及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怀。作者对松树种种形态的幻觉感受,正式他所肯定的为人、处事的思想作风的曲折反映。
三、(跃)(铺)(碰)(激)(脱)(撒)
以上所填的字都是动词,它们在句子中都是表示动态变态的。在这句飞瀑直下、瞬息万变的景物描写中,如果找不到准确的,能表现这些景物在一瞬之间穷极变化的动词,文章将大为减色。比如这句文字中的“跃”,写出了水出桥孔的“猛”;“铺”写了飞瀑的“宽”;“激”写出了水流的“快”;“脱”和“撒”写出了水珠飞溅的动态。